摘錄1:回首16年操盤來時路
我在投資圈的生涯,不外乎證券商研究部、投顧公司、投信公司基金經理人及證券商自營部。在1996年之前,雖然我的技術分析能力已有小成,也說的一嘴好股票,不少報章雜誌也常常找我寫稿分析盤勢。但是證券分析師最令人詬病的是只會說的一口好盤,為了也能操一手好盤,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傑出的操盤人。
也因此,儘管我在京華投顧因為技術分析功力不錯,被同事暱稱為「大師」,但我仍覺得名不副實。因為,沒有實戰功績檢驗,再強的功力也只是嘴上談兵。
所以,當我1996年有機會從京華投顧轉到京華投信(後因為被外資併購,改名為保誠投信)擔任基金經理人,展開股票操盤人生涯時,我真的十分雀躍。
當然,為了降低部分長官對技術分析的疑慮,以及證明自己能成為傑出操盤人,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將一天中的三分之二時間投入操盤工作上,只希望能創造出好成績。因此,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個進投信辦公室。☆ 我要團購,請專人連絡
☆ 個人訂購,請專人連絡
冷竈熱燒,事倍功半
正因為得失心重,在操盤初期,我常面臨患得患失的人性交戰關卡,經過數月調整較能適應之後,當時所負責的京華威鋒基金績效逐漸好轉。之後換手籌備台灣第一支以金融相關公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京華金融基金,該基金募集成績不錯,規模約34億元。
不過,投資大眾雖然捧場,但事事豈能盡如人意。1997年是電子股當道的時代,京華金融基金顧名思義,持股要以金融類股為大宗,顯然並非主流基金。
儘管我費盡心思選股操作,買進元大證、寶來證及交銀等強勢金融股,且每股基金淨值最高曾達16元,獲利率達60%,獲利達10多億元,操盤半年獲利率也有47%,更何況同時期金融股指數表現是下跌的。可是,與同期電子型基金績效相較,差距仍甚多,頗有生不逢時之嘆。
不過,雖談不上什麼成就感,但在金融股行情不振下,能集中火力買進強勢股,並且達到積極獲利目標,我已頗滿意自己的成績。這更讓我確信,冷竈要熱燒,事倍功半,操作主流股才能事半功倍。☆ 我要團購,請專人連絡
☆ 個人訂購,請專人連絡
就算是武林高手,仍要每天蹲馬步
在投信公司工作期間,我比較遺憾的是,没辦法好好的持久操作一支基金,建立戰功。遇到的狀況不是短短數月就換基金,就是操作電子股以外的非主流基金。當時,我很羨慕有基金經理人可以操作一支基金長達五、六年以上。
不過,在投信公司研究投資部門擔任基金操盤工作,除了讓我驗證技術分析理論的實用性外,更可以深入研究總體經濟、產業趨勢及個股基本面變化,大大加深我的內力。
也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勤做操盤筆記至今,因此能很快清楚掌握總體經濟數據、產業變化以及個股營收的獲利情況,配合股價趨勢的方向判斷,這不但讓我正確預測大盤走向,對後來在自營部的操盤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最近有一次上年代電視台由廖筱君小姐主持的「數字台灣」節目,有幸與今周刊發行人及財訊快報社長謝金河先生同台。在節目中,主持人提問的任何問題,不論是總體經濟、或是兩岸經貿、重大產業等層面,老謝皆能將相關數據朗朗上口,沒有任何猶疑與模糊不清。
廣告時間我私下問了一下謝社長,「你怎麼這麼厲害,那麼多數字都記的起來?」,謝社長輕描淡寫地回答:「常常用就記的起來了!」
謝社長在國內投資圈稱的上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工作十分繁忙,但卻能對眾多數字如數家珍。我進這行也有16年,仍然每天花數小時做筆記,就像是已練成少林七十二絕藝的老禪師,仍要每日蹲馬步練基本功一樣。
雖然現在電腦很方便,查詢資料很容易,但自己親自記錄的,印象會特別深刻,這對投資功力的累積及股價趨勢判斷,絕對是大有助益。只可惜,我所接觸的後進中對此能持之以恆者,如鳳毛麟角,或許,這是新生代操盤手績效容易大起大落的主因吧!
自營部操盤獲利表現前茅
我想每個基金操盤人都想在工作上力求表現,成績能夠名列前茅,但金融基金讓我深感綁手綁腳,當時心灰意冷的我,1999年2月再次轉換跑道,轉任菁英證券商自營部操盤人,想一吐在投信界無法好好操盤的悶氣
自營部的操作空間比基金經理人要大許多,五年多來,我在操盤的工作都很順利,當然我得承認我的運氣也相當好,每次新上任新公司自營部時,剛好都是波段低點,因此創造了相當不錯的績效表現。
例如在菁英證券接手自營部操盤時,剛好是5422點的波段起漲位置,本來公司虧損頗重,但我認為底部就在這了,於是我大膽採取重兵策略,押注當時盤面主流台積電、日月光、矽品、台化、遠紡等權值股,以8億元左右資金進場,在三至四個月間獲利4億元,使菁英自營部由虧轉盈。
2001年美國發生911災難事件發生,恰好發生在我由統一投顧轉調統一證券自營部操盤的前一天,在長官指導及自營小組群策群力下,果斷決定採取大盤下跌時一路加碼、以及重押強勢主流面板股的策略,此招奏效,並使2001年第四季統一證券自營部獲利約6億多元,在上櫃券商中表現名列前茅。
2003年2月我轉至康和證券自營部工作,之後再次創下將自營部轉虧為盈的績效。
2003年年底,我預測2004年總統大選前指數可上看7000點,因此集中火力,在2004年第一季主攻金融股、航運、面板及DRAM等強勢類股,創造不錯的績效表現,第二季在大盤反轉向下之前大幅減碼,一直到8月初都維持很低持股,避開大盤主跌段修正波,保住2004年獲利成果,再次驗證我對股價趨勢的判斷及操盤能力。☆ 我要團購,請專人連絡
☆ 個人訂購,請專人連絡
帶衰老鼠死的快,心態歸零才能再出發
在康和證券自營部時,剛開始就沒那麼順利了!還有個小故事也讓我感觸頗多。
由於接手後發現自營商持有的股票,多半虧損超過20%,其中許多傳產股呈現無量大跌,有的科技股更虧損60%至70%。當時面臨要賣又怕賣到低檔、不賣但每月報表虧損數字愈來愈大的退進兩難困境,這個燙手山芋讓我有陷入泥沼的感覺。
結果大盤自2003年5月起漲,6月分我對已落後的績效開始緊張,為了擺脫泥沼,我在內部會議中發表一篇題為「帶衰老鼠死的快」的報告。告訴大家最差狀況就是如此,不要再為舊有持股部位煩惱,我會陸續處理掉不適合的投資標的,轉進TFT、DRAM等市場主流類股。
還好康和證券董事長鄭世華十分支持,表示過去的就過去了,勉勵大家重新出發,一切從7月分開始計算。
7月初我們一天就大買4、5億元,超越許多大型券商,成為當日買超的前兩名,許多同行友人還打電話問我是得到什麼利多消息嗎?其實只是認為多頭行情還沒完,趕緊把之前漏建的部位補起來罷了。還好行情如我們所料,2003年年底結算康和證券自營部轉虧為盈,還倒賺9000多萬元。
康和證券2004年上半年最多曾賺到2.56億元,康和股價也一度大漲,有記者朋友跟我說,許多投資人是衝著廖繼弘才進場的。我不敢這麼膨風居功,因為這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康和證券在董事長鄭世華進行一連串改革及組織重整,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後,整體營運績效明顯提升,才是股價上漲主因。
事實上領導人的作風,對於操盤手影響很大,鄭董事長對我十分信任,給我很大的空間,千里馬也要遇到伯樂才能日跑千里,這點也是我想提醒投資圈新秀,除了高薪之外,長官的領導風格,也是挑選這行環境時需要注意的重點。 |